当前位置 :首页

> 舟山经济 > 报告与课题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舟山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发布时间: 2021- 06- 30    信息来源: 综合核算处    访问量:     字号:[ 大 中  ]

第6期

 

舟山是我国第一个以群岛建制的地级市,素有“海天佛国、渔都港城”的美誉。舟山因海而生、向海而兴,孕育了海纳百川、勇立潮头的城市精神。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带领舟山人民艰苦奋斗、破浪前行,激情创业、拼搏赶超,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实现从百废待举的海岛渔村向美丽富强的海上花园城市的蝶变。

一、蝶变之路

(一)坚定不移跟党走,不懈努力建立新舟山(1921-1949年)

新中国成立之前,舟山人民同全国人民一起,为抗击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侵略和压迫,进行多次英雄的斗争。1926年12月,中国共产党舟山独立支部成立,舟山革命斗争翻开崭新的一页,舟山人民从此坚定不移跟党走,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时期,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开展艰苦卓绝的斗争,不断取得革命斗争的胜利。1949年,人民解放军渡海作战,开启著名的舟山战役,首战大榭岛、激战金塘岛、速战桃花岛、鏖战登步岛等大小十多场战斗,涌现了林茂成、孔顺希、叶宜生等一大批革命烈士,最终于1950年5月17日解放了全舟山。

(二)社会逐步稳定,经济恢复发展(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舟山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主要抓新政权的建立和社会改造工作,开展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生产力,国民经济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6918万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1950年增长53.1%,人民生活初步得到改善。1953年,舟山设立专区,舟山人民在中共舟山地委和舟山专员公署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1957年,全区第一个五年计划全面完成,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4267万元,年均增长12.7%。1958年进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时期之后,舟山走过了曲折坎坷的20年,经济社会在艰难中恢复发展。

(三)转变发展方式,经济较快发展(1978-2012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本路线。舟山改革开放之路由此开启,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社会各项指标较快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地区生产总值(GDP)从改革开放之初不足4亿元,到2011年达到689亿元。

1.经济复苏起步,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1978-1991年)。改革开放之初,舟山是典型的渔农业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渔业大包干责任制在舟山全面实施,极大地调动了渔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个体户、乡镇企业开始起步,并逐步发展。1987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舟山撤地建市,同年4月舟山港正式对外开放,1988年4月舟山市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二三产业呈现较快发展态势,非农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提升,基本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1991年,舟山生产总值28.94亿元,是1978年的7倍。1979-1991年,按可比价格计算,全市GDP年均增长8.0%。

2.经济稳步增长,实现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1992-2002年)。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后,舟山发展信心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进程进一步加快。农业领域改革渔业经营体制,推行股份合作制,工业领域推进国有、城镇集体中小企业体制改革。乡镇企业发展进入全面提速阶段。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逐步向集约型转变,向结构优化、规模经济、科技进步、科学管理四个方面要效益。2002年,全市GDP为157.3亿元,是1978年的41倍。1992-2002年,按可比价格计算,GDP年均增长12.1%,比1979-1991年年均增速高4.1个百分点。

3.经济跨越发展,找准海洋经济发展路子(2003-2011年)。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作出“八八战略”决策部署,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为舟山打开了全新的大门,舟山发展步入开发海洋、扩大开放的“快车道”。舟山立足自身实际,紧紧抓住新一轮海洋经济发展机遇,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经济社会持续较好发展。2009年,舟山跨海大桥完工通车,大桥建成后舟山更紧密地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全面进入大桥时代。2011年6月30日,国务院批复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舟山成为中国首个国家级群岛新区。2011年,全市GDP为689.5亿元,是1978年的178倍。2003-2011年,按可比价格计算,GDP年均增长14.5%,又比1992-2002年年均增速提高2.4个百分点。

(四)逆势飞扬新时代,海上花园城市崛起(2012年至今)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舟山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开拓奋进,努力开创新区建设新局面。2013年1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舟山群岛开发开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5年5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舟山考察调研并指出“舟山港口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独特,其开发开放不仅具有区域性的战略意义,而且具有国家层面的战略意义”。2016年4月19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舟山开始承担起“点睛”长江黄金水道、联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任。2020年,舟山江海联运量达到2.56亿吨。

2017年3月15日,国务院印发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同年4月1日,浙江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舟山立足自身特色和产业优势,一批大项目大平台大基地建设有序推进。百年波音首个海外项目落户舟山,并于2018年底建成并交付第一架飞机。全国单体投入最大的石化项目——绿色石化基地一期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于2019年底正式投产。

2012年以来,舟山新区和自贸区建设扎实有效推进,特别是2017年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2020年,全市GDP为1512.1亿元,是2011年的2倍,是1978年的390倍。2012-2020年,按可比价格计算,GDP年均增长8.7%,其中“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9.2%,增速高于全省平均2.7个百分点,居全省各市首位。2020年,面对极其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舟山统筹新冠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经济逆势快速发展,GDP比上年增长12.0%,增速居全省各市首位,快于全省8.4个百分点。

二、辉煌成就

(一)从百废待举到海洋经济强市——舟山牢牢抓住海洋经济发展契机,大力培育现代海洋产业,开辟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蓝海,开创了经济发展逆势飞扬的新气象。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舟山牢牢抓住建设海洋强国、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等机遇,瞄准“四大千亿”和“若干百亿”产业,形成了以临港制造、绿色石化、港贸物流、海洋旅游等为支撑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1951年,舟山生产总值仅有4001万元,1978年为3.9亿元,1999年超过100亿元,2008年超过500亿元,2016年突破1000亿元。2020年,全市GDP达到1512.1亿元,按现行价格计算,分别是1951年和1978年的3780倍和390倍。产业结构由1952年的76.2∶6.1∶17.7,1978年的42.0∶31.8∶26.2优化调整为2020年的10.1∶39.0∶50.9,二、三产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人均GDP(2000年及以前按户籍人口计算)水平不断提高。1951年,舟山人均GDP为84.7元,1978年为447元,1999年超过1万元,2009年超过5万元,2018年突破10万元。2020年,人均GDP约达13万元,分别约是1951年、1978年和2012年的1500倍、290倍和2倍,居全省各市前列。对照世界银行国别收入分组标准,已超过高收入经济体标准。

财政实力稳步增强。1953年,舟山财政总收入仅为846万元,1978年增加到6075万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不断增长,1985年全市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进入新世纪后,财政总收入连续实现跨越,2000年超过10亿元,2011年超过100亿元,2015年跨过150亿元,2020年达到254.5亿元,分别是1953年、1978年的3181倍和424倍。2012-202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8.0%,其中“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9.7%,增速高于全省平均2.2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各市第三位。

海洋旅游日趋活跃。1979年,舟山旅游接待人数为11.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41万元。改革开放以来,舟山通过重点培育打造,形成以普陀山为依托的佛教文化旅游,以海岛、海洋风光为依托的滨海休闲度假旅游,以海鲜美食为依托的饮食文化旅游三大旅游精品。截至2020年末,全市有A级旅游景区37个。其中,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6个。2020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594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71亿元,分别是1979年的540倍和43555倍。

现代渔业较快发展。1951年,舟山渔农业总产值仅为0.4亿元,水产品产量5.6万吨。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不断改进生产设施,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加快发展海水养殖和远洋捕捞,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大踏步迈进。近年来,渔业尤其是远洋渔业实现较快发展。2020年,全市渔农业总产值282.1亿元,分别是1951年的705倍、1978年的134倍;水产品产量179.2万吨,分别是1951年的31倍、1978年的4倍;其中,远洋渔业产量63.1万吨,占全市水产品产量的比重已超过三分之一,渔业生产内部结构明显改善。

(二)从海防要塞到东部开放门户——舟山作为我国东部沿海战略要塞,近年来在党中央和总书记的关怀下,先后实施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等国家战略,坚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在国家开放“大棋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外贸易快速发展。舟山充分利用长三角腹地的良好区位条件和深水岸线丰富的有利资源优势,大力开拓对外开放的空间,外向型经济突飞猛进。202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1667亿元。其中,出口588亿元,占全国比重升至3.28‰,创历史新高。进出口和出口对全省的贡献率分别达10.0%和24.0%。“十三五”期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8.0%,增速高于全省平均8.6个百分点,2020年增速和五年年均增速均居全省各市首位。改变过去主要依赖渔业产品出口创汇的历史,形成了以油品、船舶和水产品加工等多品种出口的新格局。2020年,油品、船舶产品和水产品出口额占全市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41.6%、31.8%和11.3%。

招商引资步伐加快。1979年,舟山外商投资批准项目仅为4个,实际使用外资782万美元。2020年,全市新设外商投资企业64家,实际使用外资4.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1.3%。1980-2020年,全市实际使用外资年均增长10.1%,尤其是“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77.2%,增速高于全省平均70.7个百分点。2020年增速和五年年均增速居全省各市首位。

港航经济稳步运行。新中国成立初期,舟山陆岛及岛际交通完全依靠船只。1950年,全市客运量仅为7万人,货运量8万吨,旅客周转量137万人公里,货物周转量148万吨公里。改革开放以来,舟山港口资源得到有效开发,港口航运业克服重重困难,实现稳步发展。2020年末,全市已建成生产性泊位301个,其中万吨以上泊位83个,舟山港域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57142万吨,分别比1987年和2012年增长192倍和96.4%。全市客运量3642万人,分别比1950年和1978年增长519倍和3倍;货运量3.9亿吨,分别比1950年、1978年和2012年增长4899倍、182倍和96.6%;货物周转量3458亿吨公里,旅客周转量8.98亿人公里,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均实现跨越式增长。

自贸区建设成效显著。2017年获批国家第三批自贸试验区后,舟山充分发挥制度创新优势,持续释放政策红利,积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建设一中心三基地一示范区,制度创新成果数、全国复制推广数位居前列。截至2020年末,集聚油气企业7607家,成为全国油气企业最集聚的地区。舟山港区成为全球第八、全国第一大加油港,华东最大的油品储运基地,长三角重要的天然气登陆中心,基本建成了集储运、加工、贸易、交易于一体的油气全产业链。2020年,船用燃料油直供量达472.4万吨,“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38.1%,占全国比重由2015年的11.1%提升至2020年的28.0%。已建油品储罐库容3230万方,比2015年增加1435万方。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达1048.3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55.0%,占全省比重由2015年的1.1%大幅提升至2020年的11.4%。自贸区已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动力。

(三)从海岛渔村到海上花园城市——舟山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面貌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独具韵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海上花园城正展现在世人眼前。

交通建设不断突破。坚持把交通作为城市发展的头等大事。1997年8月8日,普陀山机场正式建成通航。2009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推动下,舟山跨海大桥正式通车,实现了“跨海大桥梦”。近年来,舟山打响综合交通大会战,进一步完善海陆空综合交通体系。目前,全市建成及在建跨海大桥24座,总长81公里。历经三年八个月筹建,甬舟铁路于2020年顺利开工,沪舟甬跨海通道列入国家规划。

城乡环境不断改善。以对标一流的勇气补齐城市短板,开展城乡综合环境整治,基本消灭中心城区棚户区,实现城区垃圾分类全覆盖,成为全省首个城乡生活垃圾全焚烧城市。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71.89%。掀起城市管理“革命”,提升市民文明素质,2020年以优异成绩获评全国文明城市。精心呵护绿水青山,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居全省第二位;PM2.5浓度持续下降,空气质量持续保持全国前三。创成全省首个全域旅游示范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覆盖率全省第二,全域美丽乡村画卷初步呈现。

(四)从贫困落后到全面小康社会——舟山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增进民生福祉,加快发展社会事业,老百姓的幸福感不断提升。

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舟山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开展社保服务城乡一体化国家级试点,创新渔民养老保障,基本形成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2020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55%,分别比1995年末和2012年末下降1.25个和1.18个百分点。2020年,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84.0万人、100.8万人,比2012年增长17.6%和8.8%。城镇和渔农村低保对象最低生活补助标准每人每月810元,比2012年分别提高345元和438元。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建党100周年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城镇、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2年及以前,渔农村指标名称为“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从1985年的736元和702元,增至2020年的63702元和39096元,增长86倍和55倍。2012-2020年,全市城镇和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分别为8.5%和9.6%。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由2012年的1.78下降至2020年的1.63,为全省次低。

舟山百年的发展跨越,千岛大地的沧桑巨变,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挽救人民于危难之中并逐步走向富强的一个缩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舟山的成功实践。舟山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始终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打好系列国家战略落地等“五大会战”,建设创新、开放、品质、幸福“四个舟山”,展示“重要窗口”海岛风景线,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海上花园城,奋力创造新时代舟山发展新奇迹而不懈奋斗!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舟山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信息来源:综合核算处

发布日期:2021-06-30 11:14:45

第6期

 

舟山是我国第一个以群岛建制的地级市,素有“海天佛国、渔都港城”的美誉。舟山因海而生、向海而兴,孕育了海纳百川、勇立潮头的城市精神。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带领舟山人民艰苦奋斗、破浪前行,激情创业、拼搏赶超,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实现从百废待举的海岛渔村向美丽富强的海上花园城市的蝶变。

一、蝶变之路

(一)坚定不移跟党走,不懈努力建立新舟山(1921-1949年)

新中国成立之前,舟山人民同全国人民一起,为抗击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侵略和压迫,进行多次英雄的斗争。1926年12月,中国共产党舟山独立支部成立,舟山革命斗争翻开崭新的一页,舟山人民从此坚定不移跟党走,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时期,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开展艰苦卓绝的斗争,不断取得革命斗争的胜利。1949年,人民解放军渡海作战,开启著名的舟山战役,首战大榭岛、激战金塘岛、速战桃花岛、鏖战登步岛等大小十多场战斗,涌现了林茂成、孔顺希、叶宜生等一大批革命烈士,最终于1950年5月17日解放了全舟山。

(二)社会逐步稳定,经济恢复发展(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舟山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主要抓新政权的建立和社会改造工作,开展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生产力,国民经济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6918万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1950年增长53.1%,人民生活初步得到改善。1953年,舟山设立专区,舟山人民在中共舟山地委和舟山专员公署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1957年,全区第一个五年计划全面完成,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4267万元,年均增长12.7%。1958年进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时期之后,舟山走过了曲折坎坷的20年,经济社会在艰难中恢复发展。

(三)转变发展方式,经济较快发展(1978-2012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本路线。舟山改革开放之路由此开启,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社会各项指标较快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地区生产总值(GDP)从改革开放之初不足4亿元,到2011年达到689亿元。

1.经济复苏起步,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1978-1991年)。改革开放之初,舟山是典型的渔农业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渔业大包干责任制在舟山全面实施,极大地调动了渔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个体户、乡镇企业开始起步,并逐步发展。1987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舟山撤地建市,同年4月舟山港正式对外开放,1988年4月舟山市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二三产业呈现较快发展态势,非农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提升,基本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1991年,舟山生产总值28.94亿元,是1978年的7倍。1979-1991年,按可比价格计算,全市GDP年均增长8.0%。

2.经济稳步增长,实现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1992-2002年)。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后,舟山发展信心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进程进一步加快。农业领域改革渔业经营体制,推行股份合作制,工业领域推进国有、城镇集体中小企业体制改革。乡镇企业发展进入全面提速阶段。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逐步向集约型转变,向结构优化、规模经济、科技进步、科学管理四个方面要效益。2002年,全市GDP为157.3亿元,是1978年的41倍。1992-2002年,按可比价格计算,GDP年均增长12.1%,比1979-1991年年均增速高4.1个百分点。

3.经济跨越发展,找准海洋经济发展路子(2003-2011年)。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作出“八八战略”决策部署,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为舟山打开了全新的大门,舟山发展步入开发海洋、扩大开放的“快车道”。舟山立足自身实际,紧紧抓住新一轮海洋经济发展机遇,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经济社会持续较好发展。2009年,舟山跨海大桥完工通车,大桥建成后舟山更紧密地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全面进入大桥时代。2011年6月30日,国务院批复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舟山成为中国首个国家级群岛新区。2011年,全市GDP为689.5亿元,是1978年的178倍。2003-2011年,按可比价格计算,GDP年均增长14.5%,又比1992-2002年年均增速提高2.4个百分点。

(四)逆势飞扬新时代,海上花园城市崛起(2012年至今)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舟山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开拓奋进,努力开创新区建设新局面。2013年1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舟山群岛开发开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5年5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舟山考察调研并指出“舟山港口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独特,其开发开放不仅具有区域性的战略意义,而且具有国家层面的战略意义”。2016年4月19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舟山开始承担起“点睛”长江黄金水道、联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任。2020年,舟山江海联运量达到2.56亿吨。

2017年3月15日,国务院印发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同年4月1日,浙江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舟山立足自身特色和产业优势,一批大项目大平台大基地建设有序推进。百年波音首个海外项目落户舟山,并于2018年底建成并交付第一架飞机。全国单体投入最大的石化项目——绿色石化基地一期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于2019年底正式投产。

2012年以来,舟山新区和自贸区建设扎实有效推进,特别是2017年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2020年,全市GDP为1512.1亿元,是2011年的2倍,是1978年的390倍。2012-2020年,按可比价格计算,GDP年均增长8.7%,其中“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9.2%,增速高于全省平均2.7个百分点,居全省各市首位。2020年,面对极其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舟山统筹新冠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经济逆势快速发展,GDP比上年增长12.0%,增速居全省各市首位,快于全省8.4个百分点。

二、辉煌成就

(一)从百废待举到海洋经济强市——舟山牢牢抓住海洋经济发展契机,大力培育现代海洋产业,开辟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蓝海,开创了经济发展逆势飞扬的新气象。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舟山牢牢抓住建设海洋强国、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等机遇,瞄准“四大千亿”和“若干百亿”产业,形成了以临港制造、绿色石化、港贸物流、海洋旅游等为支撑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1951年,舟山生产总值仅有4001万元,1978年为3.9亿元,1999年超过100亿元,2008年超过500亿元,2016年突破1000亿元。2020年,全市GDP达到1512.1亿元,按现行价格计算,分别是1951年和1978年的3780倍和390倍。产业结构由1952年的76.2∶6.1∶17.7,1978年的42.0∶31.8∶26.2优化调整为2020年的10.1∶39.0∶50.9,二、三产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人均GDP(2000年及以前按户籍人口计算)水平不断提高。1951年,舟山人均GDP为84.7元,1978年为447元,1999年超过1万元,2009年超过5万元,2018年突破10万元。2020年,人均GDP约达13万元,分别约是1951年、1978年和2012年的1500倍、290倍和2倍,居全省各市前列。对照世界银行国别收入分组标准,已超过高收入经济体标准。

财政实力稳步增强。1953年,舟山财政总收入仅为846万元,1978年增加到6075万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不断增长,1985年全市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进入新世纪后,财政总收入连续实现跨越,2000年超过10亿元,2011年超过100亿元,2015年跨过150亿元,2020年达到254.5亿元,分别是1953年、1978年的3181倍和424倍。2012-202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8.0%,其中“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9.7%,增速高于全省平均2.2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各市第三位。

海洋旅游日趋活跃。1979年,舟山旅游接待人数为11.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41万元。改革开放以来,舟山通过重点培育打造,形成以普陀山为依托的佛教文化旅游,以海岛、海洋风光为依托的滨海休闲度假旅游,以海鲜美食为依托的饮食文化旅游三大旅游精品。截至2020年末,全市有A级旅游景区37个。其中,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6个。2020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594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71亿元,分别是1979年的540倍和43555倍。

现代渔业较快发展。1951年,舟山渔农业总产值仅为0.4亿元,水产品产量5.6万吨。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不断改进生产设施,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加快发展海水养殖和远洋捕捞,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大踏步迈进。近年来,渔业尤其是远洋渔业实现较快发展。2020年,全市渔农业总产值282.1亿元,分别是1951年的705倍、1978年的134倍;水产品产量179.2万吨,分别是1951年的31倍、1978年的4倍;其中,远洋渔业产量63.1万吨,占全市水产品产量的比重已超过三分之一,渔业生产内部结构明显改善。

(二)从海防要塞到东部开放门户——舟山作为我国东部沿海战略要塞,近年来在党中央和总书记的关怀下,先后实施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等国家战略,坚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在国家开放“大棋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外贸易快速发展。舟山充分利用长三角腹地的良好区位条件和深水岸线丰富的有利资源优势,大力开拓对外开放的空间,外向型经济突飞猛进。202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1667亿元。其中,出口588亿元,占全国比重升至3.28‰,创历史新高。进出口和出口对全省的贡献率分别达10.0%和24.0%。“十三五”期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8.0%,增速高于全省平均8.6个百分点,2020年增速和五年年均增速均居全省各市首位。改变过去主要依赖渔业产品出口创汇的历史,形成了以油品、船舶和水产品加工等多品种出口的新格局。2020年,油品、船舶产品和水产品出口额占全市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41.6%、31.8%和11.3%。

招商引资步伐加快。1979年,舟山外商投资批准项目仅为4个,实际使用外资782万美元。2020年,全市新设外商投资企业64家,实际使用外资4.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1.3%。1980-2020年,全市实际使用外资年均增长10.1%,尤其是“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77.2%,增速高于全省平均70.7个百分点。2020年增速和五年年均增速居全省各市首位。

港航经济稳步运行。新中国成立初期,舟山陆岛及岛际交通完全依靠船只。1950年,全市客运量仅为7万人,货运量8万吨,旅客周转量137万人公里,货物周转量148万吨公里。改革开放以来,舟山港口资源得到有效开发,港口航运业克服重重困难,实现稳步发展。2020年末,全市已建成生产性泊位301个,其中万吨以上泊位83个,舟山港域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57142万吨,分别比1987年和2012年增长192倍和96.4%。全市客运量3642万人,分别比1950年和1978年增长519倍和3倍;货运量3.9亿吨,分别比1950年、1978年和2012年增长4899倍、182倍和96.6%;货物周转量3458亿吨公里,旅客周转量8.98亿人公里,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均实现跨越式增长。

自贸区建设成效显著。2017年获批国家第三批自贸试验区后,舟山充分发挥制度创新优势,持续释放政策红利,积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建设一中心三基地一示范区,制度创新成果数、全国复制推广数位居前列。截至2020年末,集聚油气企业7607家,成为全国油气企业最集聚的地区。舟山港区成为全球第八、全国第一大加油港,华东最大的油品储运基地,长三角重要的天然气登陆中心,基本建成了集储运、加工、贸易、交易于一体的油气全产业链。2020年,船用燃料油直供量达472.4万吨,“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38.1%,占全国比重由2015年的11.1%提升至2020年的28.0%。已建油品储罐库容3230万方,比2015年增加1435万方。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达1048.3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55.0%,占全省比重由2015年的1.1%大幅提升至2020年的11.4%。自贸区已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动力。

(三)从海岛渔村到海上花园城市——舟山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面貌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独具韵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海上花园城正展现在世人眼前。

交通建设不断突破。坚持把交通作为城市发展的头等大事。1997年8月8日,普陀山机场正式建成通航。2009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推动下,舟山跨海大桥正式通车,实现了“跨海大桥梦”。近年来,舟山打响综合交通大会战,进一步完善海陆空综合交通体系。目前,全市建成及在建跨海大桥24座,总长81公里。历经三年八个月筹建,甬舟铁路于2020年顺利开工,沪舟甬跨海通道列入国家规划。

城乡环境不断改善。以对标一流的勇气补齐城市短板,开展城乡综合环境整治,基本消灭中心城区棚户区,实现城区垃圾分类全覆盖,成为全省首个城乡生活垃圾全焚烧城市。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71.89%。掀起城市管理“革命”,提升市民文明素质,2020年以优异成绩获评全国文明城市。精心呵护绿水青山,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居全省第二位;PM2.5浓度持续下降,空气质量持续保持全国前三。创成全省首个全域旅游示范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覆盖率全省第二,全域美丽乡村画卷初步呈现。

(四)从贫困落后到全面小康社会——舟山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增进民生福祉,加快发展社会事业,老百姓的幸福感不断提升。

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舟山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开展社保服务城乡一体化国家级试点,创新渔民养老保障,基本形成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2020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55%,分别比1995年末和2012年末下降1.25个和1.18个百分点。2020年,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84.0万人、100.8万人,比2012年增长17.6%和8.8%。城镇和渔农村低保对象最低生活补助标准每人每月810元,比2012年分别提高345元和438元。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建党100周年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城镇、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2年及以前,渔农村指标名称为“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从1985年的736元和702元,增至2020年的63702元和39096元,增长86倍和55倍。2012-2020年,全市城镇和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分别为8.5%和9.6%。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由2012年的1.78下降至2020年的1.63,为全省次低。

舟山百年的发展跨越,千岛大地的沧桑巨变,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挽救人民于危难之中并逐步走向富强的一个缩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舟山的成功实践。舟山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始终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打好系列国家战略落地等“五大会战”,建设创新、开放、品质、幸福“四个舟山”,展示“重要窗口”海岛风景线,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海上花园城,奋力创造新时代舟山发展新奇迹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