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统计摘引

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 增强金融促实体发展动能

发布时间: 2022- 08- 26    信息来源: 市统计局    访问量:     字号:[ 大 中  ]


来源:中国经济网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进一步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措施,努力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确保运行在合理区间。

  会议指出了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许多市场主体经营困难的客观现状。同时,强调了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最终部署了6方面33项措施以确保经济稳定。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其一,财政以及相关政策持续发力,着力稳市场主体、稳就业;其二,金融政策更加精准,推动普惠金融点滴灌溉;其三,确保交通网络畅通,稳保产业链、供应链运行;其四,激活消费活力,促进有效投资;其五,保障能源安全,推动水电、煤电可持续发展;其六,保障基本民生。总的来说,政策覆盖经济面广,相关一揽子措施齐备,能够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利于形成经济发展的良好预期。

  在实施这6方面33项措施的过程中,离不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量。会议也明确指出,“将今年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额度和支持比例增加一倍”,“引导银行提供规模性长期贷款”,“增加1500亿元民航应急贷款,支持航空业发行2000亿元债券”等等金融促实体经济发展的措施。可见,金融早已如血脉一般融入了经济发展之中。当下,金融供给侧改革步入深水区,支持实体经济仍需进一步发力。

  具体来说,金融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金融政策、金融服务和金融监管。因此,进一步推动金融供给侧改革,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则需要从政策、服务和监管三方面深化。

  首先,继续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是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基础。“灵活适度”是当前宏观政策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注重以市场化方式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主要的改革内容。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双支柱框架下,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够积极改善银行货币创造的流动性调控。目前,我国已经具有了定向降准、中期借贷便利(MLF)、超短期逆回购(SLO)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于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高科技行业、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近日,央行公布了新一期贷款市场利率(LPR)报价,1年期LPR为3.7%,5年期以上LPR下调至4.45%。此举将利于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另一方面,根据LPR的定价规则,LPR是由中期政策利率MLF+银行平均加点的结构构成。其中,银行平均加点则由18家银行根据经济实际情况进行报价,更利于金融机构结合经济形势灵活调控利率空间,更利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今年以来,减税降费持续发力,积极的财政政策从结构上促进经济发展,此次会议又提出要“在更多行业实施存量和增量全额留抵退税,增加退税1400多亿元,全年退减税总量2.64万亿元”,这无疑对激活市场活力起到更积极的作用。

  其次,提升金融服务质量,“精准滴灌”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目前,国际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增强,疫情的影响仍未消散,气候变化反复无常,这些都对我国中小微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农村农业、生态绿色等领域造成不小的冲击。在金融供给侧改革中,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增强金融支持的精准度是重要的内容之一。自年初至今,我国金融信贷结构持续优化,截止3月末,我国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3.9万亿元,在全部企业贷款中占比为55.8%。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29.5%,比全部贷款增速高18.1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0.8万亿元,同比增长24.6%;普惠小微授信户数5039万户,同比增长42.9%。此次会议更是重点将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的三项社保费政策延至年底,也将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的经营压力。另一方面,金融支持经济类工具也持续发力,设立了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和400亿元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同时,增加了1000亿元再贷款额度以支持煤炭的开发利用和增强储能。这些货币政策工具高效的发挥了调节总量和结构的双重功能。

  最后,坚持存量风险化解和增量风险防范并举,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被列为“三大攻坚战”的首位,经过多年的攻坚克难,我国的金融监管能力得到加强。从数据上来看,截止2021年末,我国宏观杠杆率为272.5%,同比下降7.7%,稳杠杆取得显著成效。2021年,银行业累计处置不良资产3.13万亿元,同比增加0.11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有效降低了信用风险水平。2017年至2021年,5年间累计处置不良资产11.9万亿元,超过此前12年处置总量,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提供了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结合的监管体系,更加精准和有效。在资本市场监管方面也得到了加强,信息披露更加及时和透明,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责任追究更加严格。近年来,金融创新仍然是促进我国金融改革的动力之一,但是一些披着金融创新外皮的“伪创新”仍然扰乱金融市场秩序。“实质重于形式”是会计准则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对金融“伪创新”监管的一项判定基础,加上“穿透式监管”原则,从业务层面上针对多层嵌套隐匿实际风险承担的情况,使得那些“伪创新”难以生存,从而起到防范风险的积累。

  总的来说,继续坚持金融供给侧改革,发挥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功能,既利于我国宏观政策对经济的逆周期调节,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也能够形成我国经济稳中有进的良好预期,进而全面激活市场活力,助“六稳六保”的政策目标高质量实现。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陈治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 增强金融促实体发展动能

信息来源:市统计局

发布日期:2022-08-26 09:11:03


来源:中国经济网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进一步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措施,努力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确保运行在合理区间。

  会议指出了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许多市场主体经营困难的客观现状。同时,强调了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最终部署了6方面33项措施以确保经济稳定。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其一,财政以及相关政策持续发力,着力稳市场主体、稳就业;其二,金融政策更加精准,推动普惠金融点滴灌溉;其三,确保交通网络畅通,稳保产业链、供应链运行;其四,激活消费活力,促进有效投资;其五,保障能源安全,推动水电、煤电可持续发展;其六,保障基本民生。总的来说,政策覆盖经济面广,相关一揽子措施齐备,能够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利于形成经济发展的良好预期。

  在实施这6方面33项措施的过程中,离不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量。会议也明确指出,“将今年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额度和支持比例增加一倍”,“引导银行提供规模性长期贷款”,“增加1500亿元民航应急贷款,支持航空业发行2000亿元债券”等等金融促实体经济发展的措施。可见,金融早已如血脉一般融入了经济发展之中。当下,金融供给侧改革步入深水区,支持实体经济仍需进一步发力。

  具体来说,金融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金融政策、金融服务和金融监管。因此,进一步推动金融供给侧改革,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则需要从政策、服务和监管三方面深化。

  首先,继续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是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基础。“灵活适度”是当前宏观政策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注重以市场化方式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主要的改革内容。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双支柱框架下,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够积极改善银行货币创造的流动性调控。目前,我国已经具有了定向降准、中期借贷便利(MLF)、超短期逆回购(SLO)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于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高科技行业、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近日,央行公布了新一期贷款市场利率(LPR)报价,1年期LPR为3.7%,5年期以上LPR下调至4.45%。此举将利于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另一方面,根据LPR的定价规则,LPR是由中期政策利率MLF+银行平均加点的结构构成。其中,银行平均加点则由18家银行根据经济实际情况进行报价,更利于金融机构结合经济形势灵活调控利率空间,更利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今年以来,减税降费持续发力,积极的财政政策从结构上促进经济发展,此次会议又提出要“在更多行业实施存量和增量全额留抵退税,增加退税1400多亿元,全年退减税总量2.64万亿元”,这无疑对激活市场活力起到更积极的作用。

  其次,提升金融服务质量,“精准滴灌”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目前,国际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增强,疫情的影响仍未消散,气候变化反复无常,这些都对我国中小微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农村农业、生态绿色等领域造成不小的冲击。在金融供给侧改革中,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增强金融支持的精准度是重要的内容之一。自年初至今,我国金融信贷结构持续优化,截止3月末,我国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3.9万亿元,在全部企业贷款中占比为55.8%。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29.5%,比全部贷款增速高18.1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0.8万亿元,同比增长24.6%;普惠小微授信户数5039万户,同比增长42.9%。此次会议更是重点将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的三项社保费政策延至年底,也将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的经营压力。另一方面,金融支持经济类工具也持续发力,设立了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和400亿元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同时,增加了1000亿元再贷款额度以支持煤炭的开发利用和增强储能。这些货币政策工具高效的发挥了调节总量和结构的双重功能。

  最后,坚持存量风险化解和增量风险防范并举,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被列为“三大攻坚战”的首位,经过多年的攻坚克难,我国的金融监管能力得到加强。从数据上来看,截止2021年末,我国宏观杠杆率为272.5%,同比下降7.7%,稳杠杆取得显著成效。2021年,银行业累计处置不良资产3.13万亿元,同比增加0.11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有效降低了信用风险水平。2017年至2021年,5年间累计处置不良资产11.9万亿元,超过此前12年处置总量,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提供了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结合的监管体系,更加精准和有效。在资本市场监管方面也得到了加强,信息披露更加及时和透明,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责任追究更加严格。近年来,金融创新仍然是促进我国金融改革的动力之一,但是一些披着金融创新外皮的“伪创新”仍然扰乱金融市场秩序。“实质重于形式”是会计准则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对金融“伪创新”监管的一项判定基础,加上“穿透式监管”原则,从业务层面上针对多层嵌套隐匿实际风险承担的情况,使得那些“伪创新”难以生存,从而起到防范风险的积累。

  总的来说,继续坚持金融供给侧改革,发挥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功能,既利于我国宏观政策对经济的逆周期调节,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也能够形成我国经济稳中有进的良好预期,进而全面激活市场活力,助“六稳六保”的政策目标高质量实现。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陈治衡)